學名
Chascanopsetta prognatha  
發音 
Chascanopsetta prognatha前長頜鮃
by: 李柏鋒
命名者 Norman, 1939 棲息深度 350 - 650公尺
中文名 前長頜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鮃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94 Bo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前長頜鮃 
最大體長 24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馬爾地夫 
同種異名 Chascanopsetta normani, Chascanopsetta prognathus   
參考文獻 Fishbase(200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Norman, J. R. 1939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3145 ASIZP0066768 ASIZP0067855 ASIZP0068036 ASIZP0073967 ASIZP0803616 ASIZP0803797 ASIZP0913616 ASIZP0913797 FRIP00222 FRIP00223 NMMSTP01635  
英文俗名 Lefteye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非常扁平而長型,兩眼均在左側。頭中型。下眼稍前於上眼,兩眼間隔處有一狹小骨脊。口特大;上頜超過頭長之 1/2;下頜突出,向前超過吻端,向後遠超過眼之後緣;頜膜極度擴展;上下頜齒不發達。無鰓耙或發育不全而呈圓盤狀。鱗極小且易脫落,兩側皆被圓鱗;兩側皆具側線,側線鱗數185-196。背鰭前數鰭條稍延長,具軟條數124-133;臀鰭鰭條正常,具軟條數86-93;胸鰭短於頭長;尾鰭圓型。眼側體暗棕色,具暗色小點,腹膜淡藍色,奇鰭色深,偶鰭色淺;盲側淡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質的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平時不太愛活動,大半時間潛藏在砂泥底中,和棲息的背景環境幾乎完美融合一體,藉以欺敵捕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馬爾地夫、臺灣、日本、琉球海脊等。臺灣主要分布於西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通常是用底拖網或底流刺網捕捉,幼魚加工作扁魚酥,體型較大者,則用油煎的方法來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